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,旅游小镇的规划设计需立足地方特色,以产业融合为核心,注重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,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。以下是结合实践案例与理论总结的建设路径:
一、规划引领,科学定位
1. 多规合一
统筹产业、生态、文化、旅游等专项规划,明确小镇的功能定位(如农旅型、康养型、文化型),避免同质化。例如,山西泥屯镇以 “党建引领、农文旅融合” 为核心,整合农田、林地等资源,打造车厘子种植与农耕体验结合的特色小镇。
2. 三生融合
协调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布局,如湖南长沙县开慧镇通过 “农户 + 企业 + 村集体” 模式发展民宿,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。
二、挖掘文化基因,彰显特色
1. 文化 IP 打造
提炼地域文化符号(如非遗、民俗、历史故事),设计沉浸式体验场景。例如,湖南洪江区古商城小镇通过周末演艺活动 “又见小城故事” 提升文化吸引力。
2. 活化传统元素
保护传统建筑风貌,将农耕文化、手工艺等转化为旅游产品。如江华县水口镇推动村民 “穿瑶服、唱瑶歌”,打造瑶族文化品牌。
三、产业融合,激发动能
1. 农业 + 旅游
发展特色种植(如泥屯镇车厘子)、采摘体验(“一米菜园” 项目),延伸产业链。宁夏玉泉营葡萄小镇以葡萄种植为基础,拓展工业旅游与休闲度假。
2. 文旅 + 康养
结合生态资源开发康养项目,如森林疗愈、温泉度假,满足 “大健康” 需求。湖南岳阳县张谷英镇引入华侨城集团,推动文旅与养生融合。
四、生态优先,宜居宜游
1. 绿色开发
遵循 “不砍树、不填湖” 原则,保护山水格局。浏阳文家市镇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入选 “红色美丽村庄”。
2. 智慧服务
完善基础设施(如 WIFI 全覆盖、移动支付),提升游客体验。龙山县苗儿滩镇实现景区智能化管理。
五、社区参与,共享发展
1. 利益联结机制
鼓励村民参与旅游经营(如民宿、农家乐),共享收益。开慧镇 “631” 分配模式(农户 60%、企业 30%、村集体 10%)被央视推广。
2. 基层治理创新
发挥村民议事会作用,通过积分超市、村规民约提升治理效能,如泥屯镇深化 “四议两公开” 机制。
六、政策保障,多元投入
1. 资金支持
设立专项基金,吸引社会资本参与(如 PPP 模式)。湖南 20 个特色文旅小镇 2020 年吸引投资超 60 亿元。
2. 人才培育
引进专业团队,开展技能培训。如宁夏玉泉营与高校合作培养葡萄产业人才。
七、品牌营销,扩大影响
1. 新媒体推广
利用短视频、直播等宣传特色活动(如节庆、研学)。
2. 精品项目打造
开发 “爆款” 产品(如浏阳文家市红色党课),提升复游率。
案例参考:山西泥屯镇通过 “党建 + 产业 + 旅游” 模式,带动村民户均增收 8000-10000 元;湖南芙蓉镇引入华夏集团开发夜景项目,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。
旅游小镇建设需以 “特色产业为根基、文化体验为灵魂、生态保护为底线、社区共享为目标”,通过规划创新、产业融合与政策协同,实现乡村振兴与旅游经济的双赢。
重庆箱根温泉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
023-63106319
186-9672-6706
扫一扫
官微更有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