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中兼顾农业生产与旅游功能,需以生态为基底、产业为支撑、文化为灵魂,通过科学规划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。以下是具体策略及案例参考:
一、规划先行,明确功能分区
空间布局优化
1. 将小镇划分为生产体验区(如农田、果园、养殖场)、观光游览区(如景观步道、观景台)、休闲度假区(如民宿、餐饮区)等功能板块,避免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直接冲突。
2. 案例:吉林乐稻小镇通过 “农业 + 产业 + 旅游” 模式,将育秧工厂、稻田景观与小火车观光路线串联,既展示科技农业,又提供沉浸式体验。
土地利用集约化
1.保留核心农田,利用坡地、荒地开发旅游设施,减少对农业用地的占用。例如,四川某小镇将梯田与观景台结合,实现 “观景不占地”。
二、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
产业联动
1. 农业体验化:开发采摘、农耕、养殖等农事活动,如草莓采摘园、稻田艺术节。
2. 农产品商品化:将特色农产品加工成旅游商品(如手工果酱、文创包装),延伸产业链。
3. 案例:江苏某茶乡将茶园观光与茶文化体验结合,推出采茶、制茶、品茶全流程活动,带动茶叶销售。
科技赋能
1. 引入智慧农业技术(如物联网监测、无人机植保)提升生产效率,同时将科技元素转化为旅游亮点。例如,乐稻小镇的育秧工厂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吸引游客参观研学。
三、生态保护与景观营造并重
保护田园肌理
1. 保留原有农田、水系、林网的自然形态,避免大规模平整土地或破坏生态链。例如,浙江安吉某小镇利用竹林景观打造 “竹海步道”,兼顾生态与观赏。
景观设计乡土化
1. 采用本土植物、传统材料(如木材、石材)建设景观设施,避免城市化风格。如云南某民俗村用夯土墙、茅草顶营造原始乡村氛围。
四、文化 IP 与主题化运营
挖掘在地文化
1. 将农耕文化、民俗节庆(如丰收节、开犁仪式)转化为旅游活动,增强体验感。例如,贵州某苗寨结合苗族农耕文化开发 “梯田农耕赛”。
差异化主题定位
1. 根据资源特色打造主题 IP,如 “稻香小镇”“花果之乡”,形成独特吸引力。案例: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以稻田艺术为核心,吸引全球游客。
五、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
村民合作机制
1. 鼓励村民参与旅游服务(如民宿经营、手工艺品制作),共享旅游收益。例如,安徽宏村通过 “公司 + 农户” 模式,村民以房屋入股参与旅游开发。
就业培训支持
1.提供农业技术、旅游服务等技能培训,提升村民综合素质。如浙江桐庐某小镇设立 “乡村振兴学院”,培养复合型人才。
六、基础设施与智慧服务升级
完善配套设施
1. 建设生态停车场、游客服务中心、污水处理系统,保障旅游需求同时减少污染。例如,江西婺源篁岭景区通过地下管网集中处理污水。
智慧旅游应用
1. 开发线上导览系统、VR 农业科普馆,提升服务效率。如江苏华西村利用数字平台实现 “云游田园”。
总结
成功的旅游小镇需以农业为根基,通过 “规划引领、产业融合、生态优先、文化赋能” 四大路径,实现生产、生活、生态 “三生融合”。乐稻小镇、安吉竹海等案例证明,农业与旅游的协同发展既能保障粮食安全,又能激活乡村经济,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动力。
重庆箱根温泉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
023-63106319
186-9672-6706
扫一扫
官微更有料